认识社会心理学 ——《Not by Chance Alone》与《The Social Animal》小记

《Not by Chance Alone》(中译:绝非偶然)以及《The Social Animal》(中译:社会性动物) 均为社会心理学家 Elliot Aronson (埃利奥特·阿伦森) 的著作。前者,为 Aronson 的自传;而后者,则是由 Aronson 编写的社会心理学入门教材。

阅读的动机是偶然在豆瓣上看到了《绝非偶然》这本书,读完后就又对《社会性动物》产生了兴趣,所以一口气就把两本读完了。我确实以前也没读过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凭着好奇心翻开书籍,被里面提到的有趣的例子和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而深深吸引。

对心理学的改观

现代网络已经逐渐揭开了心理学的面纱,像电视剧里 “读心” 这样的理解已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接近科学的看法,尽管这其中仍有一些不充分的认知。

最初,心理学之于我,有点 “哲学” 的意味。我最早接触的心理学文章,颇有一种思考人生的意图,例如,在试图解读人为什么孤独的文章里会有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孤独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但后来了解到,心理学和物理学,化学一样,依托于包含了假设,实验,和分析等在内的科学方法论。因此,现在说起心理学,有些人会优先想到一个人被连接了仪器测试脑电波的场景。这其实可以理解,因为有些心理问题确实可以归结为病理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更多被称为精神病学或神经科学。精神病学更多是在生物层面分析,医学层面分析,必要时辅以药物。

而《The Social Animal》主要介绍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 社会心理学,一个研究社会坏境对人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科学实验在社会心理学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这本书中出现的所有理论和结论,除了现实世界的观察以外,更多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这个做实验的基本方法论,和医学里常说的 “双盲实验” 是非常相似的 —— 将志愿者尽可能随机分配为控制组和实验组,这两组的任何条件,除了要实验的要素,其它的任何条件都是相同的。但这里有一点和药物测试的实验截然不同,药物测试里,患者虽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安慰剂还是待测试药物,但仍然知道实验的目的是测试药物。而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里,却不会这么做,因为如果提前告诉了测试者实验的目的,那么测试者会有意纠正自己接下来的行为,使其行为不自然,比如如果告诉测试者接下来的实验将测试人是否会服从权威,那么测试者接下来很可能会特别注意这点,从而避免出现服从权威的行为。为了让测试者更接近自然状态,实验设计者通常会设计一个封面故事(Cover Story)。以著名的 “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 为例,实验设计者为了掩盖真正的意图,在招募志愿者时的说辞是要测试 “记忆力”。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其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也包含了可重复性。仍以刚才提到的米尔格拉姆实验为例,后来的实验者多次重复了这个实验从而验证了原实验的结论,同时也改进了一些实验条件,比如,实验中的指导者是以电话方式发出指令,这种情景下的被测试者有多少不一样的反应。因为可重复性,后来的实验者,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也可以指出原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有更严格的限定条件。

实验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在总共 9 篇章节的《社会性动物》中,作者用单独的一章来解释实验的重要性,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等。同时,作者也对目前主流社会对社会心理学中的实验的批评做了回应,包括实验中的欺骗是否道德等。类似地,在另一本广泛应用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里,也在开篇就详细阐述了实验的方法及重要性。这部分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了辩证性思维的思想,比如,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第三者潜在因素的存在对实验的影响。了解这些思想,也有助于人们面对当今网络上各种流行的心理学段子时,能有更严谨的态度和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也难怪,作者在提到网络上一些流行的心理学段子时也说,“我们应该先问问,‘这是否可以重现?’”.

Today, unfortunately, there have been many pop social psychology “findings” that get public attention and then don’t pass the test of replication. But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basic methods of social-psychological experimentation are at fault — it means that science is moving along as it should, correcting its mistakes and advancing the findings that hold up. It also means, however, that the public should be wary of sensational, improbable, or simplistic findings and ask, “But have they been replicated?”

作者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的契机

作者最初是并不打算选择心理学的,因为经济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作者的父亲在经济大萧条后失去了经营的店铺,经济变得困难,甚至作者本来也没准备读大学。是在他哥哥的劝说下,加上他哥哥就读的大学 Brandeis University 愿意为作者提供一年学费和一份兼职才同意进入大学。但可惜的是,在大二那年,学校又突然因为资金不足而不能继续为他提供经济资助,作者只能打工挣学费,却仍旧没有足够的钱用来租房。所以,那一段时间,作者基本是睡在室外,比如树林里,没有锁的汽车的后座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其实是想选择来钱更快的经济学专业的,直到偶然一次机会上了一节心理学导论课。这节课本来是作者在和一位女同学约会后,想一起陪着上课的,但这节课是由提出了著名的 “马斯洛需求理论” 的马斯洛教授的课。这节课中提到的关于偏见的内容激发了他对童年的回忆,也触发了他更多的思考,以至于他忙于笔记而忘记了走进这间教室的原本目的。作者因为发现自己对这门学科如此地感兴趣,所以才想成为心理学家,也就在第二天把专业志愿从经济学换成了心理学。

作者在自传的序言中就提到了一个对新生的建议:比起思考 “Who am I?”,更应该思考 “Who do I want to become?”。我想,在选定心理学专业的那一刻,作者已经清楚地回答了自己的这个问题。

For the past fifty years as a teacher, I have tried to impart this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to my students. Early in my career I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this was the single most precious gift I could ever give them. Students are continually asking themselves, “Who am I?” My goal was to get them to reframe the question into “Who do I want to become?” Once they arrive at their own answer, they must also learn that getting there won’t come by chance alone.

优秀的入门教材

大量的例子

这本教材和其它学科的美国经典教材有一个共同显著的特点,就是富含大量生动且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在我阅读的第十二版里,就有多处以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例解释偏见和冲动行为的发生原因。除此之外,也有发生在作者自己身边的例子,比如在解释旁观者效应这一节中,就提到了作者在野营中的一次经历:在这次野营的晚上,附近一个帐篷里发出了一声惨叫,而当作者走出一探究竟时,发现已经有很多附近帐篷的人提着灯围在那儿了。如果用旁观者效应解释的话,大家应该都害怕得或冷漠得呆在自己的帐篷里才对,但作者借这次亲生经历来提醒读者,旁观者效应有着更为苛刻的条件,同时存在其它潜在因素可以打破这个效应,但仍需大量实验证明。

带着疑问阅读

“带着疑问阅读”,是备受推崇的一种阅读方法。这本教材,为了激起读者的疑问,在教材的第一章便列举了 11 个真实发生的小故事,而读者要想解释这 11 个小故事,明白其中的缘由,就需要一节一节地阅读和思考。在每个章节的第一篇,作者也依旧举一个例子作为引子,带出主题。当阅读完一章之后,再回看之前的例子,便能豁然开朗:看上去荒谬的现象背后,也存在合理的解释。

主题

《社会性动物》包含了比较流行的,对初学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自我辩解,大众交流,从众性,偏见等。因为作者 Aronson 致力于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的研究,所以其中的一章 “自我辩解” 其实就是围绕着这一理论展开的。在之后的其它章节中,作者也多次用认知失调来解释现象和实验结果。

推荐

因为这两本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又是那么地生动有趣,我想我这么一篇小结,也仅仅分享了我在阅读过程的感想的一部分而已。把这本书推荐给没有了解过心理学但又想要了解的读者。这两本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中的一些奇怪现象,同时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又能反窥我们自己,了解我们为什么有时能做出另自己事后愧疚懊悔和疑惑的,与自己预期不符的行为。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